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自动笺注)
歷代三寶卷第三(帝年下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公元597年
開皇十七年翻經學士費長房
帝年下者
始自三皇唯一主。
終乎兩漢
無二臣。
爰洎魏晉已來逮我大隋馭世
其間
京邑將若蝟毛
鵄蹲鶴立之都二十有二國
其一吳三秦涼魏齊陳等。
此之八國雖曰各
名器
並皆宣譯佛經
能使三寶住持
則是
四生蒙賴。
所以務善者流慶。
故致世錄相沿
焉。
而紀目無聞乘。
霸王者十有四國既不
闡揚聖教
於事莫知祖修。
今各依彼誌書
略標其年世
庶知強弱始末廢興
曹魏文帝
公元221年
黃初二年辛丑
劉備都蜀號漢。
二主四十三
公元302年
年。
還入魏元帝
西晉惠帝太安元年壬戌
軌起涼州號涼。
是為前涼
七主六十二年。
公元304年
前秦永固
晉惠永元年甲子
劉淵起平
陽。
初號漢後
是為前趙
四主二十六年。
公元313年
後趙石勒
永安元年
李雄起蜀。
初號大
成。
改稱漢。
四主四十四年。
晉穆所滅。
公元320年
晉元帝太興三年庚辰
石勒起襄國
後徙
都鄴號趙。
是為後趙
四主冉閔三十五
公元355年
年。
前燕慕容俊
晉穆永和十一年乙卯
慕容俊創起黃龍
後徙都鄴號燕。
是為前
燕。
二主一十九年。
前秦永固
晉孝武
元十一年丙戌。
慕容垂起於中山還襲燕號。
是為後燕
徙都黃龍
五主二十六年。
北燕
公元592年
馮跋
至十二年丁亥
呂光涼州
還號為涼。
公元596年
是曰後涼
四主一十六年
後秦姚興
晉安
公元397年
隆安元年丁酉
禿髮烏狐起於西平
亦號
公元598年
為涼。
是曰南涼
三主一十八年
西秦乞伏
公元582年
叱槃。
至二年戊戌慕容德起於廣固。
亦號為
公元593年
燕。
是曰南燕
二主一十三年
還為晉安帝
公元584年
滅。
至四年庚子
李暠起於燉煌
亦號為涼。
是曰西涼
二主二十二年。
北涼沮渠蒙遜
公元407年
晉安帝義熙三年丁未
赫連勃勃起於朔漠
都統萬城。
號為大夏
三主二十五年。
北魏
公元410年
太武六年庚戌
馮跋起滅後燕
都於昌黎
號為大燕是為北燕
二主二十八年。
亦入北
公元439年
太武
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已卯。
北魏
太延五年
太武西征遂滅北涼
自是國相
公元494年
略盡
北魏存。
齊明帝隆昌元年
戌。
是北魏太和十八年
孝文南遷都于洛
公元534年
邑。
至梁武帝中大通六年甲寅
是南魏永熙
三年
武帝元循西遷長安
依周太祖宇文
黑泰。
齊太祖高歡別立清河王子元善見為
主。
北都于鄴。
緣是復分為西東
魏梁孝元
公元555年
帝繹承聖四年乙亥
都在江陵
西魏滅。
南朝曆數北旋
其年即魏後元二年
衍孫察魏賜嗣立紹繼梁基。
是曰後梁
既為
附庸則是影國
周受魏禪因而跱之。
都江
公元587年
陵。
三主三十三年。
絕於開皇七年丁未
始魏
公元220年
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後漢禪。
二年辛丑
公元279年
三分
五十九年。
至晉武帝咸寧五年己亥
公元499年
宇宙內文軌復同。
二十三年晉惠帝
公元301年
元年辛酉
州土幅坼競建國都。
至今開皇
九年己酉。
其間二百八十八年。
故實沈已前
天步孔艱
猶二六合。
大梁之後王道清泰
一九州。
車書契來已九年矣。
有功被民無
得稱魏。
至大隋四十四。
紀歷三百七十八年。
七代五都世錄云爾
*魏文帝(七年雒陽)
*明帝(十三年)
*齊帝(十四年)
*高貴鄉公(六年)
*元帝(五年)
*(西晉)武帝(二十五年都雒陽)
*惠帝(十六年)
*懷帝(六年)
*愍帝(四年都長安)
*(東晉)元帝(六年建康)
*明帝(三年)
*成帝(十七年)
*康帝(二年)
*穆帝(十七年)
*哀帝(四年)
*海西公(五年)
*簡文帝(二年)
公元500年
*孝武帝(二十四年)
*安帝(二十二年)
*恭帝(一年)
*宋武帝(三年建康)
*前廢帝(一年)
公元453年
*文帝(三十年)
*孝武帝(九年)
*中廢(一年)
*明帝(八年)
*後廢帝(五年)
*順帝(二年)
*齊高帝(五年建康)
*武帝(十年)
*廢帝(半年)
*新安王(半年)
*明帝(四年)
*東昏侯(二年)
*南康王(一年)
*梁武帝(四十八年都建康)
*簡文帝(二年)
*孝元帝(四年都江陵)
*周愍帝(一年長安)
*明帝(三年)
*武帝(十八年)
*宣帝(二年)
*靜帝(一年)
*大隋開皇來(十七年都大興)
公元220年
魏(庚子)文帝丕(曹氏字子桓黃初元都雒陽佛入涅槃來至此已八百二十九年)
公元221年
(辛丑)二(壬寅)三吳(孫權仲謀立二十八年都建業黃武元稱太皇帝)
公元223年
(癸卯)四二
公元224年
(甲辰)五三(維祇難武昌郡譯阿差末菩薩經等二部六卷)
公元225年
(乙巳)六(丙午)七四五
公元227年
(丁未)明帝叡(文帝泰和元)六
公元228年
(戊申)二七
公元229年
(己酉)三黃龍
公元230年
(庚戌)四二(竺律炎於楊都三摩竭等經二卷)
公元231年
(辛亥)五三
公元232年
(壬子)六嘉禾
公元233年
(癸丑)青龍元二
公元234年
(甲寅)二(乙卯)三三四
公元236年
(丙辰)四五
公元237年
(丁巳)景初元六(一本嘉禾五年)
公元238年
(戊午)二赤烏
(巳未)三二
公元420年
(庚申)少帝芳(正始元)三
公元421年
(辛酉)二四
公元422年
(壬戌)三五(立子禾為太子)
公元423年
(癸亥)四(甲子)五六七
公元425年
(乙丑)六(丙寅)七八九
公元247年
(丁卯)八十(康僧會
感得舍利放光
孫權信伏
即為會造建初寺
此江東寺之先也)
公元248年
(戊辰)九十一
公元249年
(己巳)嘉平元十二(廢太子立子亮為太子)
公元250年
(庚午)二(曇柯羅於雒陽僧祇戒本一卷)十三
公元251年
(辛未)三太元元年(康僧會楊都建初寺六度集等經四部十六卷)
公元252年
(壬申)四(康僧鎧雒陽譯郁伽長者問經二卷)神鳳元年權薨建興元年四月亮立改元
公元253年
(癸酉)五二(支謙
黃武年至此。
凡出明度經等一百二十部一百四十九卷如吳錄所載)
公元254年
(甲戌)廢帝高貴鄉公髦(正元元年
曇諦雒陽曇無羯磨一卷)五鳳
公元255年
(乙亥)甘露元二
公元256年
(丙子)二泰平
公元257年
(丁丑)三(白延於雒陽出首楞嚴等五部六卷)二
公元258年
(戊寅)四三(八月亮薨九月休立。
是為景帝永安元)
公元319年
(己卯)五(穎川朱士行
最先出家
漢地沙門之始也)永安
公元320年
(庚辰)元帝陳留王煥(景元元)三
公元321年
(辛巳)二(壬午)三四五
公元323年
(癸未)四六
公元324年
(甲申)咸熙元(魏禪晉)七(六月休薨七月皓立改元興元年)
公元265年
西晉(乙酉)武帝炎(泰始司馬氏字安世雒陽)甘露
公元266年
(丙戌)二(十一月八日
竺法護長安白馬寺譯須真天子經二卷)寶鼎
公元267年
(丁亥)三(戊子)四二三
公元269年
(己丑)五(七月二十五日竺法護出大般泥洹二卷)建衡元
公元270年
(庚寅)六(九月護又出寶藏經二卷
光德太子一卷賴吒和羅所問光德太子一卷)二
公元271年
(辛卯)七三
公元272年
(壬辰)八(護又出新道行十卷)鳳凰
公元273年
(癸巳)九二
公元274年
(甲午)十(護又出無盡意經四卷)三
公元275年
(乙未)咸寧元天冊元
公元276年
(丙申)二天璽元
公元277年
(丁酉)三天紀元
公元278年
(戊戌)四(己亥)五二三
公元280年
(庚子)泰康元四(為晉將王濬所滅入雒封
皓為歸命侯
合五十八=九【三】【宮】八=九【】【元】【明】【宮】八年+(或云五十八年)【三】年+(或云五十八年)【】【元】【明】年八年
凡獲四州四十三郡。
三百一十三縣。
五十二萬戶。
三百四十萬。
口兵士二十三萬吏三萬二千。
後宮
婇女五千人盡以賜將士)
公元281年
(辛丑)二(彊良婁至出十二遊經一卷壬寅)三(癸卯)四(甲辰)五(二月二十三日
護出修行七卷乙巳)六(七月十日
護出海龍王四卷)
公元286年
 (丙午)七(八月十日護出正法華經十卷十月二十七日出普超經四卷十一月二十五日光讚般若經十卷丁未)八(正月十一日
普門品一卷四月二十七日出寶問經一卷戊申)九
公元289年
 (己酉)十(四月八日
護出文殊師利淨律一卷
十二月二日
出離垢施女經一卷
并魔逆經等。
並在洛陽白馬寺庚戌)泰熙元(四月武帝崩。
太子哀立。
是為惠帝
改元永平辛亥)元康
公元292年
 (壬子)二(癸丑)三(甲寅)四(乙卯)五(丙辰)
公元297年
 (丁巳)七(戊午)八(己未)九(庚申)永康元(辛酉始元元。
正月篡改永寧四月反正改)
公元302年
 (壬戌)二(十二月改元安元癸亥永安正月改建武元七月甲子)永興元(八月乙丑)二(丙寅)光熙
公元307年
 (丁卯)懷帝熾(惠帝弟稱永嘉戊辰)二(法護普曜經八卷己巳)三(庚午)四(辛未)五(劉曜所執送向平陽)
公元312年
 (壬申)
公元493年
 (癸酉)愍帝業(武帝建興
元都長安
縣民朱鷹共東雲寺帛尼及信者數人。
松江滬瀆口接得二石像
背有銘誌
一名維衛二名葉佛將還安置在通玄甲戌)二(乙亥)三
公元496年
 (丙子)
公元377年
 (東晉丁丑)元帝睿(武帝子建武元建康戊寅)泰興元(二年三月帝崩元帝即位改元己卯)二(庚辰)三(辛巳)
公元322年
 (壬午)永昌元(閏十二月帝崩)
公元323年
 (癸未)明帝紹(元帝子稱太寧甲申)二(乙酉)三(閏八月崩)
公元327年
 (酉戌)成帝衍(明帝子稱咸和丁亥)二(戊子)三(己丑)四(丹陽高悝行至張矦橋。
望自中有五色光。
出水上高數尺。
往看異之。
遣人入水。
得一金像
光趺工。
殊常下車
公元589年
載像將還。
長干寺安置
委曲具在高僧劉薩何傳。
臨海人張係世
常於海中捕魚水上有光往。
乃是銅蓮華趺。
即表上帝
勅安此像脚下
齊同如一
其趺上有梵書
外國僧讀云。
阿育王四女開皇九年平陳此像今在京大興善寺庚寅)五
公元前270年
 (辛卯)六(壬辰)七(癸巳)八(甲午)九(乙未)咸康
公元前265年
 (丙申)二(丁酉)三(戊戌)四(己亥)五(庚子)
公元前260年
 (辛丑)七(壬寅)八(六月帝崩)
公元343年
 (癸卯)康帝嶽(成帝弟稱建元元年甲辰)二(九月崩)
公元345年
 (乙巳)穆帝聃(康帝子稱永和丙午)二(丁未)三(戊申)四(己酉)五
公元350年
 (庚戌)六(辛亥)七(壬子)八(癸丑)九
公元354年
(甲寅)十(乙卯)十一(符秦)帝健(皇始元長安)二
公元356年
(丙辰)十二三
公元357年
(丁巳)昇平元(戊午)二四五
公元359年
(己未)三(庚申)四帝壽光元(建子立)二
公元361年
(辛酉)五(五月帝崩)帝(永固立生從兄
永興元)二
公元362年
(壬戌)哀帝丕(成帝子稱隆和元)甘露元二
公元363年
(癸亥)興寧元(甲子)二三四
公元365年
(乙丑)三(二月帝崩)五六
公元366年
(丙寅)廢帝海西公弈(哀帝弟稱太和元)建元元二
公元367年
(丁卯)二(戊辰)三三四
公元369年
(己巳)四(庚午)五(十一月帝崩)五六
公元371年
(辛未)簡文帝昱(元帝第六子。
咸安元。
交州合浦郡人
董宗之常以採珠為業。
嘗於海底見光照曜
往取乃。
得佛光。
即表上臺
勅安阿育王像背。
冥然即合。
四十餘年乃方具即於長干寺阿育王塔上。
三層木浮圖)七八
公元372年
(壬申)二(二月崩)九(大史奏。
有德星現外國分野
當有聖人入輔。
遣符丕將十萬眾攻襄陽彌天釋道安)
公元373年
(癸酉)孝武帝曜(簡文子。
寧康元)十十一
公元374年
(甲戌)二(乙亥)三十二(竺佛念
菩薩瓔珞一十二卷)十三
公元376年
(丙子)泰元元(丁丑)二十四
公元378年
(戊寅)三(己卯)四十五
公元380年
(庚辰)五(辛巳)六十六
公元382年
(壬午)七(癸未)八十七
公元384年
(甲申)九(乙酉)十十八
公元386年
(丙戌)十一(姚秦)帝萇(稱建初元改。
長安常安而都之)十九(僧伽提婆阿毘曇八揵度二十卷)
公元387年
(丁亥)十二二(二月八日
曇摩難提王子法益一卷乞伏秦建義元都宛州)二十(僧伽跋燈出須蜜經十卷)
公元328年
(戊子)十三三二二十一(二月八日
彌天釋道安卒)
公元329年
(己丑)十四四三大安元(苻丕立改)
公元330年
(庚寅)十五五乾歸立(稱太初元)
公元391年
(辛卯)十六六二太初元(苻登立改)
公元392年
(壬辰)十七七三二
公元393年
(癸巳)十八八四三
公元394年
(甲午)十九皇初元(萇子興立改皇初元)五四
公元395年
(乙未)二十二六五
公元396年
(丙申)二十一(九月帝崩)三魏道武帝(元氏立稱皇始元年中山)七六
公元397年
(丁酉)安帝(德宗隆安元)四二北涼(沮渠氏字蒙遜立稱神璽元都姑臧郡)八建初元(符崇立為乾歸所滅四十四年)
公元398年
(戊戌)二弘始元天興元二
公元399年
(己亥)三二二永初元(徙都張掖)十
公元400年
(庚子)四三(春廟庭樹生連理
羅什常安弘法)三二十一
公元401年
(辛丑)五(改元興元)四(三月五日賢劫十卷
十二月出思益經四卷
并什出)四三十二
公元402年
(壬寅)大亨桓玄篡(桓玄篡)五(四月二十三日什於逍遙園
大品般若四十卷興親對)五四十三(乾歸為姚興所擒封歸義矦)
公元403年
(癸卯)永始元六(十月十七日弗若多羅
中寺十誦五十八卷)六五留姚立(徙都金城更始元)
公元404年
(甲辰)太和元七(正月什出妙法華經七卷六月又出佛藏三卷)天賜元六二
公元405年
(乙巳)義熙元八(華首十卷羅什出)二七三
公元406年
(丙午)二(師子國沙門曇摩
來獻白王像高四尺二寸此像今來興善寺)九(曇摩耶舍
舍利弗阿毘曇三十卷)三八四
公元407年
(丁未)三十(什出小品十卷)四九五
公元408年
(戊申)四十一(八月二十日
什卒於逍遙園外國法焚惟舌不灰)五十六
公元409年
(己酉)五十二明元立(改永興元)十一七
公元410年
(庚戌)六十三二十二八
公元411年
(辛亥)七十四三十三九
公元412年
(壬子)八十五四玄始元(還治姑臧讖初到涼土也)叱槃立(改永康元)
公元413年
(癸丑)九十六五二二
公元414年
(甲寅)十十七神瑞元三(曇無讖出大般涅盤四十卷)三
公元415年
(乙卯)十一十八二四四
公元416年
(丙辰)十二帝泓立(興子
永和元)泰常元五五
公元417年
(丁巳)十三二(為晉將劉裕所滅滅凡三十二年)二六六
公元418年
(戊午)十四(十二月帝崩)三三七(讖出海龍王四卷)七
公元419年
(己未)恭帝德文(安帝弟號元熙元年禪宋)四八八
公元420年
宋(庚申)武帝裕(稱永初元)五九九
公元421年
(辛酉)二(覺賢道場寺
華嚴經五十卷六十卷
義熙十四年至此訖)六十(曇無讖譯經至此年都訖)十
公元422年
(壬戌)三(五月帝崩)七十一十一
公元423年
(癸亥)廢帝義符(武帝太子景平五月廢之八月
隆立)太武立(改)十二十二
公元424年
(甲子)文帝義隆(武帝第二子稱元嘉元年)始光元(宼天師謙之到國)十三十三
公元425年
(乙丑)二二(置道壇)十四十四
公元426年
(丙寅)三三承玄元十五
公元427年
(丁卯)四四二十六
公元428年
(戊辰)五神嘉元(十一月十三日晝昏星現竟日)義和元十七
公元429年
(己巳)六二二木末立(改永和元)
公元430年
(庚午)七三三二(為夏赫連氏所滅還入魏凡四十四年)
公元431年
(辛未)八四(州鎮悉立道壇置生二百人)虔立(遜子。
永和元)
公元432年
(壬申)九延和元二
公元433年
(癸酉)十二三
公元434年
(甲戌)十一三四(曇無讖
自知命卒此年)
公元435年
(乙亥)十二太延元五
公元436年
(丙子)十三二六
公元437年
(丁丑)十四三七
公元438年
(戊寅)十五四八
公元439年
(己卯)十六五(太武西征)九(為魏所滅。
涼立凡四十三年)
公元440年
(庚辰)十七太平真君
公元441年
(辛巳)十八二
公元442年
(壬午)十九三
公元443年
(癸未)二十四
公元444年
(甲申)二十一五
公元445年
(乙酉)二十二六
公元446年
(丙戌)二十三七(破浮圖佛法)
公元447年
(丁亥)二十四八
公元448年
(戊子)二十五九
公元449年
(己丑)二十六十
公元450年
(庚寅)二十七十一(誅崔晧)
公元451年
(辛卯)二十八正平
公元452年
(壬辰)二十九文成立(稱興安元。
起浮復三寶)
公元453年
(癸巳)三十(二月帝崩。
太子劭立。
至四月誅劭。
劭弟立稱初元)二
公元454年
(甲午)孝武帝駿(稱孝建元)興光
公元455年
(乙未)二太安
公元456年
(丙申)三二
公元457年
(丁酉)大明元三
公元458年
(戊戌)二四
公元459年
(己亥)三五
公元460年
(庚子)四(廣州三角牛。
河南舞馬
肅慎楛矢)和平
公元461年
(辛丑)五二
公元462年
(壬寅)六三(昭玄沙門曇曜三寶再興
遂於北臺石窟寺
躬譯淨度三昧一卷
法藏四卷流通像法也)
公元463年
(癸卯)七(武帝子業立。
號永光元
後改景和元)四
公元464年
(甲辰)八(十二月廢業
業弟或字休炳立。
是為明帝
改元)五
公元465年
(乙巳)泰始元六
公元466年
(丙午)二獻文立(號天安元)
公元467年
(丁未)三皇興元
公元468年
(戊申)四二
公元469年
(己酉)五三
公元470年
(庚戌)六四
公元471年
(辛亥)七孝文立(號延興元)
公元472年
(壬子)泰豫元(明帝子昱改元)二(吉迦夜為僧正曇曜雜寶藏等經四部二十卷
具在魏世錄)
公元473年
(癸丑)元徽元三
公元474年
(甲寅)二四
公元475年
(乙卯)三(東莞人徐坦妻懷身
兒在腹中啼)五
公元476年
(丙辰)四承明元(北臺有百餘寺。
僧尼二千餘人
四方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
僧尼七萬七千二百五十人
見魏史)
公元477年
(丁巳)順帝准立(昱弟稱昇明元)泰和
公元478年
(戊午)二(禪)二
公元479年
(己未)齊高帝道成(稱建元元)三
公元480年
(庚申)二四
公元481年
(辛酉)三五
公元482年
(壬戌)四六
公元483年
(癸亥)五七
公元484年
(甲子)武帝賾立(高帝子稱永明元年)
公元485年
(乙丑)二九
公元486年
(丙寅)三十
公元487年
(丁卯)四(三月一日有石重數十斛
海浮出江。
取以獻。
鑿為像坐。
三尺餘)十一
公元488年
(戊辰)五(正月交州一珠二寸
具作佛坐像形。
五月枳園沙門得三果)十二(糞州送九尾大赦)
公元489年
(己巳)六(六月東陽六眼龜腹下有文字
又禪靈寺剎上放光)十三
公元490年
(庚午)七十四
公元491年
(辛未)八十五
公元492年
(壬申)九十六
公元493年
(癸酉)十十七(遷廟洛陽)
公元494年
(甲戌)隆昌元(七月帝崩。
太子綽立
十月綽弟新安王昭文立。
十二月昭文叔鸞立)十八
公元495年
(乙亥)延熙元十九(大赦制衣章服四海門弟律令正言音=書唇【三】言音=書唇【】【元】【明】言音言音改拓拔為元姓修禮樂)
公元496年
(丙子)二二十
公元497年
(丁丑)三二十一
公元498年
(戊寅)四二十二
公元499年
(己卯)永泰元(東昏侯寶卷立)二十三
公元500年
(庚辰)永元宣武立(孝文子改景明元)
公元501年
(辛巳)中興元(南康王寶融改元禪梁)二(曇摩流支
洛陽白馬寺宣武如來入諸佛境界經二卷)
公元502年
梁(壬午)武帝衍(天監元都建康)三
公元503年
(癸未)二(沙門曼陀羅
寶雲等經三部十卷)四
公元504年
(甲申)三(沙門僧盛出教比丘一卷沙門道歡出眾要覽一卷)正始元(曇摩流支
信力入印法門五卷
至二年方訖)
公元505年
(乙酉)四二
公元506年
(丙戌)五三
公元507年
(丁亥)六四(曇摩流支
出金王經一卷)
公元508年
(戊子)七(勅莊嚴寺沙門僧旻等。
撰眾要抄并目錄八十八卷)永平元(即正始五年
十地十二卷
寶積四卷三卷
法華經一卷
三部勒那摩提出。
具足一卷菩提流支提出)
公元509年
(己丑)八二(金剛般若經一卷三卷
菩提流支雒陽胡相國宅出)
公元510年
(庚寅)九三
公元511年
(辛卯)十四
公元512年
(壬辰)十一(阿育王十卷伽婆羅出)延昌
公元513年
(癸巳)十二二(魏史云
此年天下僧尼寺積有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七所。
承明來始三十餘年。
楞伽經十卷菩提流支雒陽出)
公元514年
(甲午)十三三(深密解脫五卷
菩提流支雒陽出)
公元515年
(乙未)十四(勅安樂寺沙門僧紹撰經目四卷
解脫道經一十三卷僧伽出)四(法集四卷菩提流支洛陽出)
公元516年
(丙申)十五(勅沙門寶唱
撰經律異相五十卷
優婁頻經一卷木道賢(所)+出【三】【宮】(所)+出【】【元】【明】【宮】出出)孝明立(宣武子。
熙平元。
永寧寺
沙門慧生使西域取經
七年還。
經論一百七十部。
并行於世)
公元517年
(丁酉)十六(勅沙門寶唱
撰眾經佛名六月廢省諸州道士館)二(太后胡氏秉政)
公元518年
(戊戌)十七(勅沙門寶唱
撰眾經目四卷
文殊問經一卷僧伽出)神龜元(勝思惟六卷
菩提流支洛陽出)
公元519年
(己亥)十八(勅沙門寶唱撰名僧傳三十一卷)二
公元520年
(庚子)普通元(十法經伽婆羅出為一卷)正光元(大薩遮尼乾子經十卷
佛名十二卷
不增不減二卷
差摩二卷等。
菩提流支
司州汝南王於第出)
公元521年
(辛丑)二(九月二十三日建立同泰寺
初竪剎。
親自幸。
百司盡陪)二
公元522年
(壬寅)三三(沙門慧生。
凡歷七年西域還。
梵經論一百七十部。
即就翻譯並行於世。
見魏史)
公元523年
(癸卯)四四
公元524年
(甲辰)五五
公元525年
(乙巳)六孝昌元(即正光六年
無畏德女經一卷
金剛三昧陀羅尼一卷
如來師子吼一卷佛陀扇多出)
公元526年
(丙午)七二
公元527年
(丁未)大通元(同泰寺成帝親幸改元大赦)三
公元528年
(戊申)二四(武泰元。
正月三月孝明胡太后臨洮王子三歲為帝=主立【宮】帝帝。
建義元。
四月爾朱榮幼主
太后沈屍於河。
長樂王
永安九月改誅葛榮
爾朱
自號為天柱王
秉國政總百寮)
公元529年
(己酉)中大通元(九月十五日
帝幸同泰寺
遜位為僕。
地震
百寮復位
凡十五日。
十月一日駕還宮)二(孝基元。
五月北海王顥長樂王
棄殿北走建興
建〔武元〕-【三】〔武元〕-【】【元】【明】武元武元六月北海王昇殿大赦
爾朱復奉長樂南攻
為人斬送。
復永安號)
公元530年
(庚戌)二三(九月長樂爾朱榮
十月爾朱世隆長廣高都
改建明元。
十二月擒長樂并州殺之。
諡曰莊帝
隆後又廢長廣廣陵云)
公元531年
(辛亥)三廣陵王位(改普泰元
攝大乘論三卷
佛陀扇多出勝思惟經論無量壽優波提舍等。
菩提流支出)
公元532年
(壬子)四平陽王立(改永熙元。
是為武帝)
公元593年
(癸丑)五二
公元534年
(甲寅)六(西晉)三(武帝入關
西移長安
就周大祖宇文黑泰。
是為西魏)魏天平元(齊太祖高歡。
別立清河王善見為主
徙都于鄴。
是為東魏)
公元535年
(乙卯)大同元大統元(寶炬改元
文帝
宇文黑泰輔政大丞相)二(文殊菩提二卷
菩提流支出)
公元536年
(丙辰)二二(四月甘露降。
秋穀不熟
民饑死者半)三
公元537年
(丁巳)三三四
公元538年
(戊午)四四(納茹皇后)元象元(迦葉等經三部七卷
月婆首那出。
般若流支亦出)
公元539年
(己未)五五興和元(正法念經七十卷
般若支出)
公元540年
(庚申)六六二(總計天下僧尼大數
二百萬矣寺三萬有餘。
此去延昌未滿三十年。
承明出六十年)
公元541年
(辛酉)七七三(解脫戒本一卷
佛經一卷
成就一卷等。
般若支出)
公元542年
(壬戌)八八四
公元543年
(癸亥)九九武定元
公元544年
(甲子)十十(正月寬刑罰。
學業
敦禮教。
草書
文存質)二
公元545年
(乙丑)十一十一三
公元546年
(丙寅)中大同元十二四
公元547年
(丁卯)太清元十三五
公元548年
(戊辰)二(侯景背魏奔
封為河南王)十四六
公元549年
(己巳)三(侯景作逆
五月帝崩簡文立
丞相萬機)十五(詔依古禮男女異路)七(東魏高齊)
公元550年
(庚午)大寶元(湘東王江陵
簡文密詔以王為相國丞制)十六齊天保元(歡第二子洋立。
是為文宣帝)
公元551年
(辛未天正元景廢帝立暕。
改元太始元。
景殺暕自立
改元)十七二
公元552年
(壬申承聖元湘東在江。
陵即帝位改元天正元。
武陵在蜀即位改元)前元(廢帝立)三
公元553年
(癸酉)二二(四月大將軍魏安公尉遲向伐蜀八月秦王肅撝送長安)四
公元554年
(甲戌)三(十一月江陵地嶽陽
為後附庸國也)後元(齊王廓立。
十月柱國燕國公江陵湘東王)五
公元555年
(乙亥)四(三月送梁國圖墳典長安西魏所滅)二六
公元556年
(丙子)五陳永定元(霸先立承梁末。
仍都建康)七
公元557年
周(丁丑)愍帝覺(宇文黑泰子稱周元)二(無上依經二卷真諦出)八(月燈三昧十一卷
那連提耶舍出)
公元558年
(戊寅)二(廢覺立覺庶兄毓。
是為明帝
稱武成元)三(立世阿毘曇十卷真諦出)九(大悲五卷耶舍出)
公元559年
(己卯)二(武成元)四十(乾明正月洋子殷立皇建元八月洋弟演立)
公元560年
(庚辰)三(武帝邕明帝弟)天嘉(蒨立)
公元561年
(辛巳)武帝邕(保定)二大寧(演薨弟湛立)
公元562年
(壬午)二三河清
公元563年
(癸未)三四(攝大乘論十五卷真諦出或十二卷)二
公元444年
(甲申)四(佛頂呪并功一卷
闍那耶舍出)五三(法勝阿毘曇七卷
那連提耶舍出)
公元445年
(乙酉)五六(天王般若經七卷
月婆首那出)天統元(湛子緯立)
公元446年
(丙戌)天和元天康元(頊立)二
公元447年
(丁亥)二光大元三(月藏經十二卷
那連耶舍出)
公元448年
(戊子)三二四(菩薩見實三昧十四卷
那連耶舍出)
公元509年
(己丑)四(婆羅門天文二十卷
達摩支出)太建元五
公元510年
(庚寅)五(大乘同性四卷
闍那耶舍出)二武平元(大雲請雨一卷沙門圓明筆受闍那提耶舍出)
公元511年
(辛卯)六(定意天子問經五卷
闍那耶舍出)三二
公元572年
(壬辰)建德元(如來不思議經三卷寶積三卷闍那崛多出)四三
公元573年
(癸巳)二五四
公元574年
(甲午)三(廢二教浮圖)六五
公元575年
(乙未)四七六(沙門智周一十一人
西域尋求佛經論等)
公元576年
(丙申)五八隆化
公元577年
(丁酉)六九承光元(緯子恒立為周所滅。
封緯為溫國公)
公元578年
(戊戌)宣帝贇(武帝子。
宣政元)十
公元579年
(己亥大成正月大象二月改)十一
公元580年
(庚子)二(靜帝闡立
宣帝子。
禪大隋即興三寶)十二
公元581年
(大隋辛丑)開皇元(春奉璽禪隋。
沙門智周等齎婆羅門經論二百六十部應運來至勅旨付(所)+司【宮】司訪人令翻〔譯〕-【宮】譯司訪人令翻譯)
   十三
公元582年
(壬寅)二(業報差別一卷
洋川郡法智出。
象頭精舍一卷
大乘方廣總持一卷
毘尼多流支出)
   十四
公元583年
(癸卯)三(牢固女經一卷
百佛名經一卷
莊嚴法門二卷
德護長者二卷
四部六卷
並那連提耶舍出)至德元(正月十日子叔)
公元584年
(甲辰)四(蓮華面經二卷
大雲請雨二卷
莊嚴三昧三卷
三部七卷
並那連提耶舍出)二
公元585年
(乙巳)五(大方等日藏經十五卷
從四年五月起首翻至五年二月方訖。
那連耶舍出)三
公元586年
(丙午)六(大集六十卷沙門就合大威燈經八佛名號希有校量經善恭敬師經文殊尸利行經五經闍那崛多出)四
公元587年
(丁未)七(虛空菩薩
二卷如來方便善巧咒經一卷
不空羂索觀世音心咒一卷金剛陀羅尼一〔卷〕-【宮】卷卷四部五卷闍那崛多出)五
公元288年
(戊申)八(佛本行凡六十卷
七年七月起首至此〔年〕-【宮】年得十卷〔善恭…出〕十一字-【宮】善恭敬善巧咒等崛多出首至此年得十卷恭敬善巧咒等崛多出)六(為大隋晉王所滅。
自是九州一統矣)
公元289年
(己酉)九(佛本行又出一十五卷)
公元290年
 (庚戌)十(佛本行又出二十卷)
公元291年
 (辛亥)十一(佛本行又出〔一〕-【宮】一十五卷凡首五年方訖六十卷闍那崛多一十五卷凡首五年方訖六十卷闍那崛多月上善思童子〔等二〕-【三】〔等二〕-【】【元】【明】等二經二經)
公元292年
 (壬子)十二(法炬陀羅尼二十卷闍那崛多出)
公元293年
 (癸丑)十三(五千五百佛名八卷
四童三昧三卷闍那崛多出)
公元594年
 (甲寅)十四(諸佛護念十卷
賢護菩薩六卷
闍那崛多出勅沙門法經二十大德
撰眾目錄七卷有司撰眾法式十卷制約僧尼)
公元595年
 (乙卯)十五(大威陀羅尼二十卷
觀察法行四卷
法本無經三卷
譬喻王經二卷
發覺淨心二卷
闍那崛多譯)
公元596年
 (丙辰)十六(金光明經囑累一品
闍那崛多譯)
公元597年
 (丁巳)十七(金光明經前後三翻。
今總為一部八卷
沙門寶貴合。
開皇已來新所譯經此年正月二十四日奏聞)
公元598年
 (戊午)十八(超世十卷崛多出己未)十九(三聚二卷崛多等出庚申)二十(十月三日夜分地大震辛酉)仁壽元(正月一日改)
公元602年
 (壬戌)二(癸亥)三(甲子)四(乙丑)大業煬帝廣立(高祖文帝第二在位十三年)
公元606年
 (丙寅)二(丁卯)三(戊辰)四(己巳)五
公元610年
 (庚午)六(辛未)七(壬申)八(癸酉)九(穿汴河日使百萬人米㪷一千文)
公元614年
 (甲戌)十(乙亥)十一(丙子)十二(丁丑)十三
(大唐武德元)
歷代三寶卷第三(帝紀魏晉宋齊梁周大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